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试论酒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点击数:1462 次      来源:医药网      发布时间:2014-03-19
酒、系麦、米、黍、高梁等与曲酿造而成的一种饮料。由于其酿造制法之不同,酒又可分为蒸馏酒和非蒸溜酒两大类,前者乙醇含量较高,后者含量较低,中医药用酒多为乙醇含量较高的蒸馏酒。酒主要含乙醇、脂肪酸类、酯类、醛类等成分。酒早载于《名医别录》,性味甘辛而大热,有毒。入心、肝、肺、胃经。有通血脉,引药势,消冷结寒气,治风寒痹痛,经脉挛急等症。在中医医疗、中药炮制、制剂上应用较广。
 
    一、在中医医疗上的应用
 
    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历代医药学家早有阐述,陶弘景云:“大寒可以凝海,惟酒不冰”,指出酒的特点在于热性。举世无双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医著《本草纲目》中谓:“酒、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拂郁而消沉积,通隔噎而散痰饮,治泄痢而止冷痛”。《本草求真》更赫然写道:“若引经用为向导,则其势最速,辛则通身达表,引入至高颠顶”。祖国医学用酒配药治病,大多用其辛热之性,“以行其势”。
 
    酒,在临床配伍上应用较广,如栝萎薤白酒汤,以酒与薤白,栝蒌共煎,分次温服,‘‘以益其阳”;复元活血汤,以酒,水各半煎者,以引药入经,增强温经通络,活血祛瘀的作用。广罗博集的《本草纲目》:“酒配猪油,蜂蜜、香油,茶末服之,取其升阳发散之性,以破伏积寒痰”。酒泡胡椒或当归,红花等,涂擦未溃破冻伤红斑,可使皮肤血管扩张,改善局部循环,有助于活血温经,宣和百肺的作用。
 
    但是,由于酒是大辛大热之品,在作用于肺痨,肺痈,消渴,噎隔,黄疸,心悸等疾病的方药中,以及患有此类病症的患者,则应为忌。非属此类者,也不可过饮无节,《诸病源候论》云:“饮酒过多,上逆于胃,内熏于肺胆,故令肝浮胆横,而狂悖变怒,易发生恶酒候”。并云:“酒浸渍脏腑、或烦毒壮热、而似伤忌,或酒渐恶寒,有同温疟,或吐利不安,或呕吐烦闷,随脏器虚实,而生诸病焉,病候非一”。说明易发生各种证候和疾病。
 
    现代研究认为,无节制饮酒,能使大脑过度兴奋或麻醉,逐渐引起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使心血管弹性和收缩力降低,导致血管硬化,并易产生酒精性心脏病。经常过量的饮酒,对肝脏也有损害。因为酒精所产生的热,往往在肝脏内代谢,能引起肝病变,发生脂肪肝或肝硬化,过饮者,还能发生恶心呕吐,主要是乙醇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中间物——乙醛刺激了呕吐中枢所致。日本松杉教授在一次“营养和癌症的相互关系”的国际座谈会上,提出的十二条防癌措施中指出,口腔癌、胃癌、肝癌与过量饮酒有关。无节制地常饮烈性酒,胃和胰腺受酒精刺激,也可产生炎症和溃疡。故古代名医扁鹊有:“过饮,腐肠烂胃”之说。足见其,用之得当,能疗疾除疴,饮之过量,会殃及健康。
 
    二、在中药炮制制剂上的应用:
 
    酒在药物炮制制剂上的应用历史也甚悠久、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序例中既有:药有宜酒渍者的记载。《金匮玉函经》有:“大黄酒洗,酒浸”。葛洪有:“常山,龙胆酒渍、酒煮之说”。著名的药王孙思邈,在总结唐以前炮制的基础上,对酒制药物的范围和品种又有了新的扩大和增加,如巴戟酒浸一宿,去心皮,菟丝子酒浸三宿,蒸过用等等,总之,酒制药用历代都有发展,而且代代相承,沿用至今。
 
    以酒炮制药物主要目的在于(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黄连为苦寒凉药,性本沉降,多用于清利中焦湿热,酒制后不但能缓和其寒凉之性,免伤脾胃阳气,并可借酒的“喜升之性引入至高颠顶”,清利头目之火。大黄苦寒,泻下作用峻烈,酒制后能减弱其泻下作用,并借酒的升提之性,清利上焦实热,同时也增强活血通经之效。(2)增强活血通经或矫味作用。如川芎系治血郁气滞的月经不调,产后血滞腹痛的良药,酒制后,能加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作用。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止痛的当归、以酒拌微闷,待酒被吸尽,微火炒至深黄,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有些动物类药,如乌稍蛇、蕲蛇含动物蛋白质,脂肪等,具浓厚的腥气,酒制不仅能提高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疗效,并能减少腥气,利用服用。
 
    由于酒主含乙醇,对中药的某些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甙类、鞣质、有机酸、挥发油、树脂、树胶等都易溶其中,是许多内服药酒、外用药酒等良好有机溶剂、故在中药炮制、制剂上应用也较为广泛。坚信,酒在未来的中药科学发展中,将起着更加辉煌璀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