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86 次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8-05
手部点穴浅论
赵耀成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经》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与自然界不可分的整体。在人体中有一个不可分的经络系统,他是一个与血管、神经、淋巴和内分泌等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独立系统。它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其中“经”是路径的意思,为经络中直行的主干,多循行于人体深部,“络”是经脉横出的支线,有网络的意思,一般循行于人体浅部。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它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至筋,骨,皮,肉,脉,孔窍等联系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在经络系统中,主要有十二正经,它是以相应的脏腑名称来命名的。通常中医所讲的肝、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等五脏六腑,与现代医学解剖学所讲的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等具体器官概念有所不同。它虽然也包含了一部分解剖学的“内脏”概念,但是,更重要的它是从机能的角度归纳出来的一种系统,功能和核心。比如讲,中医认为:脾有主运化水谷,水液,主升清,主统血,摄血,主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功能,为后天之体,比起现代医学所指脾脏仅为淋巴器官具有更深的含义。所以经络系统,是人体中高层次的信息反馈和功能综合调控系统。由此可见,经脉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络理论,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核心理论的重要部分,是中医用药,针灸,推拿,等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人之所以会生病,其重要原因,正如《诸病源候论》所指出:百病之生,皆由气之滞涩,由气之滞涩,造成气机紊乱,导致气血不和,阴阳失调,经络运行受阻,故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之所以能康复,只要由于经络得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复归平衡所为。中医学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经络是人体联系天、地、人整体的纽带。经络之穴位,则是人体与自然界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窗口,它既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经络接受体内或外界刺激的反应点。当外邪入侵时,则可对经络气血运行产生干扰,继而产生淤结,致使经络运行受阻,进而导致脏腑或者其它组织器官功能异常,病变,而且脏腑或组织器官,一旦发生病变,则在体表就会有异常反应,其中经络穴位是反应的主要部位。穴位诊断,也是中医诊断疾病方法的一种,有诸内者,心形诸外,通则不痛,不痛则通。在点穴时,穴位反应越强,则说明机体受到的损伤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的关系。针对相关穴位点压按摩,可使这种反应逐渐减轻或者消失,与此同时,它也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到达减轻或者消除疾患的作用。手部穴位与经脉的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经》指出: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末”就是指人的手与足,是阴阳之气会合的部位,经络的起止点。指端的穴位,也叫井穴,即源泉的意思,是人体能源的总源头。故有四肢为“根”为“本”头面躯干“结”为“标”之说。在人体中,双手的功能,占据全身功能的一半,是人体中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又被称为:体外脑。《黄帝内经。素问》曰:掌中热者,腑中热,掌中寒者,腑中寒。这反映了手掌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脏腑发生寒热等疾病在手掌上就会反映出来。在手上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六条经脉遁形,并和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均可交汇灌注。双手密集了众多经穴,经外奇穴和特定穴,现代生物全息穴位群的发现和运用更加拓宽了这一祛病养生法的作用和范围。手部点穴按摩,不但可以治疗手部附近的疾病,还可以治疗远端和内脏的疾病,它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重要依据的“内病外治”法的一种,属于纯自然祛病养生方法。手部点穴按摩之所以效果显著,主要是因为,刺激这些部位的穴位,易于激发人体经气,促使气血环流不息利于疏通经络,营养全身,以达到散结化瘀,使体内多余的物质或凝聚在体内的毒素化解,随汗液或大小便排出体外,使病气通过呼吸摒出,并循经络感传,调动和激发人体免疫功能,使内脏功能活性化而收到祛病养生的效果。